close

 


 


 


出汗過多 看出不同病證

 

作者﹕鄧正梁


 

 

你常流汗嗎?出汗有許多種情況,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,但也可能是一種病態,出汗過多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。病態的出汗是陽虛?還是陰虛?中醫該如何診治?


汗出過多,中醫稱為「汗證」,並總結了經驗:「自汗屬陽虛,盜汗屬陰虛」。現代醫學上很多疾病有時也會導致出汗過多:如結核病、甲狀腺機能亢進、風濕熱、休克、發熱性疾病與傳染病等。


《內經》中有一句話: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,汗出是因為陽氣蒸發陰液而成,所以汗出過多,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陰陽失調,如陰虛不能藏精,或陽虛不能衛外,邪之所湊,留而不去,干擾人體氣化等,使營衛失和於外,氣血陰陽失和於內,造成汗出過多。


汗出過多,可分為:自汗——時時汗出,動則益甚;盜汗——入睡汗出,醒則汗止;黃汗─—汗出染衣,如黃柏汁;戰汗——全身戰栗,汗出而解,見於外感熱病過程中,乃正邪相爭,正勝邪退之象;脫汗─大汗淋漓,如珠如油,乃病情危重,陰陽欲離決之兆。


自汗多的人為陽虛,常見氣短乏力、大便溏薄,可用黃耆、防風、附子等益氣溫陽;盜汗多的人為陰虛,常見汗多身熱、五心煩熱等,可用生地、黃連、浮小麥等滋陰降火;關於黃汗,是指汗出色黃而染衣的症狀,《金匱要略.水氣病脈證并治》中謂:「黃汗之為病,身體腫,發熱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黃,如柏汁。」發病的根本原因是營衛不和,陰虛溼熱造成,可用薏苡仁、茵陳、百合等。-


汗證之中,惟脫汗危重,倘治不及時或治不如法,則禍不旋踵。脫汗又稱「絕汗」,為陽氣欲脫時,汗出淋漓不止、如珠如油的症狀,多伴有呼吸喘促、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等危侯。治療首要大補元氣,如人參、附子、乾薑、熟地等回陽救逆,再重用山茱茰等收澀藥以斂汗固脫。


明代大醫家張景岳對汗症有六不治:「汗出而喘,汗出而脈脫,汗出而身痛苦,汗出而髮潤至巔,汗出如油,汗出如珠,皆屬不治之症」,「凡見此類,不得妄為用藥」。見到脫汗,可說是病重危象,若是休克前兆,需要立即急救。@◇

(本文作者為正梁中醫診所院長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ssica 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