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 


 


引用~http://mag.udn.com/mag/newsstand/storypage.jsp?f_ART_ID=247677


 



















4句,一定要對孩子說的話





Baby Life 2010/05/14



明明是要傳達愛與關懷,但是卻變成命令與責罵嗎?原來對孩子說話也需要學習,連串的大道理孩子聽不懂,暴躁與怒吼同樣不能讓孩子了解。教養孩子也有「關鍵句」,讓心理醫師來與你分享~讓孩子優秀貼心又懂事的教養關鍵句。







【文/育兒生活】


教養關鍵句















 





提高孩子的行為控制力「輕輕的!」-不擅長「靜」的孩子


當孩子放下東西時,如果發出很大的聲響,就趕緊跟孩子說:「要輕輕的放喔!」如果孩子很用力地關門,也應該跟孩子說:「要輕輕的關喔!」


據說動物只有在睡覺時,才有可能完全不動,否則只要醒著,身體的某個部分一定都會動。但是,人類卻有辦法靠意志力來停止自己的動作,例如「打坐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。


一般人對運動的認知,總是習慣只看到「動的部分」,但據說對運動而言,最重要的反而是「靜的動作」。事實上,唯有動與靜的動作被巧妙搭配在一起,才能產生美麗又合理的動作。


安靜不下來、容易有暴力傾向的孩子,通常動作都比較粗魯,這樣的孩子當中,有不少孩子很不善於保持不動的「靜的動作」。所以,若要求這樣的孩子「把玩具收一收」,即使在收拾的過程中發出很大的響聲,他也不會覺得有任何不妥,甚至是用丟的方式來收拾玩具,也就是把玩具直接丟進箱子裡,他們並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。


這種時候,就應該教導孩子這個關鍵句:「輕輕的!」


一旦孩子明白了「輕輕的」這句關鍵語,自然有辦法開始輕輕地對待物品,也等於是孩子已經提高了對動作的控制能力。


一般認為安靜不下來的孩子,是因為大腦中的「前額葉」還沒有確實運作的緣故,才會導致孩子產生「無謂的舉動、過度的講話」。


運動能提高前額葉活動的發展與功能,具有抑制孩子過動性的效果,通常在訓練過動兒時,會著重在靜的動作和慢動作等活動上。因為孩子要進行這些活動時,需要控制自己行動的能力,才能抑制自己的衝動性,同時集中自己的精神。心理與行為療法都很重要,除非有家長的言語引導,否則當孩子這種控制能力不足時,就會造成安靜不下來的結果。


與他人相處時也很重要的「輕輕的」


「輕輕的」這句話,不只適用在對待物品的態度上,也適用在與他人的相處上。例如,有時想讓對方轉過來看我們時,我們會拍一拍對方的肩膀,有些孩子此時的力道過強,或是正在打鬧當中,突然很用力地踢向對方,這都代表這些孩子不懂得掌控力道,也因此容易和其他孩子起爭執。


這樣的孩子在對待物品時,通常也不會採用「輕輕的」方式,而當大人要求他要「輕輕的」對待物品時,他的動作反而會變得過度戰戰兢兢。基本上,這樣的孩子並沒有學會適當接觸人與物的方式,所以平常更有必要設法加強他「輕輕的」對待人與物的意識。


其實,我會開始對「教養的關鍵句」產生深切的體認,就是來自這句「輕輕的」。


當時我正利用拼裝遊戲,在指導一個智能發育有些遲緩的四歲小男孩,他一直發出「啪啪」的響聲在玩著拼裝遊戲,由於他不太會說話,雙手也不是很靈巧,所以我始終覺得他的動作會那麼粗魯,也是情有可原的。總之,應該必須先設法提高他的學習意願再說。


但是在不斷反覆遊戲的過程中,他的動作越來越粗魯,讓我覺得玩具都快被他玩壞了,因此不自覺地對他說了一句:「輕輕的」。結果他的動作立刻產生變化,原本粗暴對待物品的響聲變小了,這讓我內心震驚不已,之後開始不斷提醒他要「輕輕的」,而他也逐漸不再粗魯地對待玩具。


對人類而言,人與物品都是很重要的,即使智能發育上有些遲緩,這個道理依舊不變,所以這個小男孩才有辦法理解我的意思。


一般來說,孩子大約在一歲左右,便能開始理解「輕輕的」這句話所代表的涵義。


具有同樣效果的其他「教養關鍵句」:


慢慢的柔柔的溫柔的靜靜的


加深孩子理解人與物的重要性「很重要喔!」


孩子必須懂得區分事物的重要性


這是某家托兒所裡,孩子們正在吃營養午餐時所發生的事,剛滿一歲的小女孩,坐在附有桌面的一張椅子上。小女孩眼前除了擺有杯子和盤子外,同時還擺了一根湯匙,結果這個小女孩抓起湯匙就往地上丟。


老師見狀立刻對她說:「湯匙很重要喔!」老師試著教導她不可以把湯匙丟掉,結果小女孩馬上露出一副乖巧的表情來。


看到這一幕時,我立刻察覺到,小女孩已經開始理解「很重要喔」這句話的意思了。


醫院裡最常聽到的諮詢內容,通常都圍繞在孩子的暴力傾向與行為,例如孩子還沒動嘴就先動手,或一天到晚老愛跟人打架等。


當我詢問施暴的孩子:「你知道為什麼不可以打別人嗎?」他們通常都說不出理由,只是回答:「不知道!」或「很難說清楚。」對這樣的孩子,大人們恐怕就有必要進一步了解他對語言的整體理解有多少,包含語言所具有的力量在內。


有些孩子能確實說出理由,例如:「因為被打會很痛,所以不可以隨便打人」或「因為被打會很痛,這樣很可憐」等,讓我不禁欣慰地認為「原來他還是懂這個道理的,而且好像也懂得反省,既然這樣,他應該不會再打人」。


但這種想法常常會遭孩子背叛,因為這樣的孩子依舊會繼續對人施暴,然後再度回到醫院裡來接受輔導。


「為什麼要打人呢?」當我再度詢問孩子時,卻得到:「因為我又不痛」或「因為他一點也不可憐」的回答。


這樣的孩子會有這種自私的想法其實並不奇怪,至於當初他會煞有其事地回答我不能打人的理由,並不是他在反省自己的行為後所尋找出來的答案,而是大人在那之前已經告訴過他別人的想法,或是以道德層面的理由訓斥過他了。他只是在模仿大人,將大人說過的道理說給我聽而已。對他來說,這些道理並非他親自體驗過的道理,所以根本不具備能徹底改變他的力量。


讓孩子認知朋友的重要性


在接觸過許多會施暴的孩子之後,我明白這些孩子根本沒有學會最基本的道理,才會缺乏推測他人心情的能力,甚至根本不明白什麼是「道德」。這個最基本的道理,就是「朋友是很重要的」,換句話說,這樣的孩子對朋友的重要性,根本沒有深入的認知。


面對這樣的孩子時,即使向他說明別人的心情或想以道德來說服他,也是沒用的。大人應該教會這種孩子重新認識最基本的道理才行,也就是讓這種孩子明白,人與物品都是「很重要的」,不能隨便對人施暴或破壞物品,唯有讓孩子理解並接受這一點,才能減少他的施暴行為。


剛剛提到過,一歲的孩子也能明白「很重要」這句話的部分涵義,或許是因為孩子自己也感受到這句話的重要性,才會努力地想明白這句話的意義吧!


培養體諒他人進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


人是群體的動物,必須活在群體中才行,人類很難獨自生存下去,因此與他人互相扶持、彼此幫助的重要性,理所當然地被寫入我們的遺傳基因裡。只是這個遺傳基因,似乎不具備自行運作的能力。


所以,若沒有積極教導孩子「很重要」這句話的意義,有些孩子就無法察覺朋友的重要性。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,絕對有必要教導孩子在這個世界上,存在許多「很重要」的物品,以及「很重要」的人們。只要以這句話為出發點,就能慢慢教會孩子培養推測他人心情的能力,進而發展為體諒他人並與他人和平相處的能


【更多內容請見20105月號育兒生活雜誌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ssica 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