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 


到底有沒有聖誕老公公?

文╱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

聖誕節的喜樂氣氛總是讓人期待。它不僅讓孩子有了等待聖誕老人送禮物的驚喜,對童年成長的正面價值更是不勝枚舉。爸比媽咪請準備囉!聖誕老人的心靈SPA,只有童心未泯的人才有辦法開懷享用。

美國孩子的童年是個童話的世界,有聖誕老人、牙齒仙女,復活節還會有兔子送禮物到門口!長年旅居美國的親職作家江秀雪說:「等到哪天孩子都不信了,童年就算結束了吧!」。


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說,聖誕老人是全世界孩子的夢想,有些爸媽希望孩子早日認清真實,或是不小心說溜了嘴,告訴孩子根本沒有聖誕老人,但她並沒有這麼做。她深信:「為孩子保住這一片夢想空間,無論現在或未來,都會讓孩子覺得幸福洋溢。」

親子對話,發現認知歷程

林佩蓉回憶,孩子大約是3歲多開始有了第一次的聖誕經驗,她為了好玩,每一年都記錄孩子對過聖誕節等待禮物的反應,沒想到在點點滴滴的記錄裡,竟然幫助她看到孩子在不同年齡對「聖誕老公公」了解的歷程,以及相關概念是如何建構的,鮮活地應證了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。

我3歲,我最喜歡有禮物了!

經驗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。3歲多的時候,因為生活經驗有限,當孩子收到禮物時是既開心又驚訝,但關注焦點比較會放在禮物本身。從爸媽的口中得知是聖誕老人送的,也會好奇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。這時,多半會經由故事、百貨店裡的形象,開始對紅色的服裝、渾圓的身體、滿臉白鬍鬚、大背袋等整體的外觀有個粗淺的認識,建立起「聖誕老人」的概念。

我4歲,我都乖乖表現好喔!

4歲的孩子時間、空間概念增強,所以會在節日來到前早早開始期待,並且喜歡討論。孩子曾經為了得到禮物,問到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會得到?還說:「媽媽,你覺得我最近很乖嗎?聖誕老公公會看見嗎?」她還叮嚀媽咪打電話提醒美國的婆婆幫忙準備一隻聖誕襪。原來,她從故事中得知「聖誕老公公住在下雪的地方」,所以她把這些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組織起來,得到的邏輯是,「只有住在會下雪的美國,才會收到聖誕老公公的禮物。」林佩蓉反問孩子:「百貨公司裡的聖誕老公公呢?」她竟說:「那些都是大人裝的!」理由是:聖誕老公公是外國人,他們的臉都不是。

我5歲,好想看到聖誕老人!

將近5歲的時候,孩子已經對於「聖誕老公公是怎麼進來我們家?」產生懷疑,並且會展開一連串的推理思考,譬如:「我們家沒有煙囪,聖誕老公公沒辦法從煙囪溜下來。」「他會不會有我們家的鑰匙呢?」孩子針對問題,首先提出一個假設:「聖誕老公公可能會從煙囪進來」,然後檢驗現況、評估假設是否可能為真,這樣的推理歷程一直循環,直到得到結論為止。如果還是無法找到合理解釋,通常都會以「魔法」、「萬能鑰匙」之類的答案說服自己,充分表現出學前階段孩子的特性。

滿5歲以後更是表現出「柯南精神」,直接討論存不存在。聖誕節過後會觀察有沒有腳印痕跡,甚至從禮物的包裝紙、小卡片上熟悉的字跡,開始追問:「聖誕禮物是你放的嗎?」

支持孩子,建構豐富心靈

孩子從相信到思考、找線索,從想像到現實,從假設到推論,是一連串寶貴的學習歷程,台灣孩子大約5∼6歲就知道聖誕老人不是「本尊」,國外孩子大約是9∼10歲左右。孩子從「想像」出發,主動思考他所獲得的訊息、知識、經驗之間的關係,逐步調整、建構出他所認為的「真實」,爸媽要做的,正是在一旁支持及回應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ssica 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